联系人: 李先生 戴先生
电 话: 0769-81888786
传 真: 0769-81889879
手 机: 13662956210
E-mail: dgjjbxg@163.com
地 址: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宵边二环路口55号华美工业园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于2017年8月8日7时29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他曾是北京科技大学校园中,一个清瘦低调却引人注目的身影;是三尺讲台上,一位温和谦厚却博学睿智的名师。在70多载的漫长岁月中,他一直致力于对钢铁科学领域的研究。
柯俊生于1917年,整个年少求学的岁月,都笼罩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狼烟下。1944年,他获得了赴英国留学的机会,师从英国第一代金属物理学家汉森教授。5年后,新中国成立,柯俊婉拒了国外多家知名研究机构的邀请,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他曾对一位盛情邀请他的美国学者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尽管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英国和美国,但物质生活并不是唯一,更不是最重要的。”
柯俊先后担任过英国伯明翰大学终身讲师、北京钢铁学院教授、物理化学系主任和副院长、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顾问等职。20世纪50年代,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并且培养了大批理工结合的优秀专业人才;70年代后,他又创办了科学技术史专业。这几个学科后来都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51年,柯俊首次发现了钢中贝茵体切变位移运动,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借助这一成果,柯俊利用我国富裕的钒硼资源,发展了高强度、高韧性贝茵体结构用钢。他还带领团队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原子簇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20世纪80年代,柯俊等人系统研究了铁镍合金中原子簇团导致蝶状马氏体的形成,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于他在阐释钢中无碳贝茵体形成的切变机制上做出的卓越贡献,《钢铁金相学》以他的姓氏将无碳贝茵体命名为“柯氏贝茵体”,柯俊本人则被国外同行称为Mr.Bain(“贝茵体先生”)。
柯俊多年来一直承担大量社会工作,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顾问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至第四届委员等职。他曾先后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新产品工艺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除了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外,柯俊还是一位不断创新的教育家。他将科技前沿引入课堂,悉心培养并提携举荐过许多科技人才,其中不少已经成长为院士、长江学者或优秀的科学家。
Copyright © 2006-2016 东莞市聚金精密金属有限公司
电话:0769-81888786 传真:0769-81889879
联系人:李先生 戴先生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宵边二环路口55号
不锈钢棒,不锈钢圆棒,不锈钢六角棒,不锈钢方棒,316不锈钢棒,303不锈钢棒